首页 资讯 正文

云南西盟:经纬交织佤乡情

体育正文 141 0

云南西盟:经纬交织佤乡情

云南西盟:经纬交织佤乡情

光明日报记者(jìzhě) 徐鑫雨 午后(wǔhòu),阳光倾泻在(zài)云南省普洱(pǔěr)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洛村佤族村寨的屋檐上,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宪兰正俯身于织机前,手指(shǒuzhǐ)在“经纬”间翻飞。“丝绸质地柔软顺滑,要是能把佤族织锦技艺用在这上面,说不定会受喜爱(xǐài)。”这几天,刚从浙江理工大学学习织锦技艺回来的李宪兰有了新想法。 正在织锦的佤族(wǎzú)妇女。云南省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佤族有一句老话,“筒裙(tǒngqún)织着天下事,佤族织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传承。”佤族织锦又称佤锦,是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(chuántǒng)手艺。佤族织锦以红黑为基本色调,黄绿白蓝相间,图案(túàn)有条纹、几何(jǐhé)纹等。条纹以十字纹居多,几何纹则多为菱形纹,这些纹饰反映(fǎnyìng)了佤族万物有灵的理念,如牛头纹代表佤族对牛的崇拜(chóngbài),十字纹代表佤族对太阳和星星的崇拜。佤族织锦采用棉、麻等天然材料,染料就地取材,使用天然植物或矿物(kuàngwù)制成,一般要(yào)经过捻线、搓线、绕线、排线、挑花、织布等工序才能完成。 含有佤族织锦工艺(gōngyì)的佤族头饰。蒋琳摄 从前(cóngqián),佤族村寨(cūnzhài)里几乎(jīhū)每个妇女都是织锦能手,她们用竹木腰机,就能织出细密美观的(de)布匹。但传统织锦工艺耗时久,一度变得“一锦(yījǐn)”难求。“我走遍村村寨寨,边看边学,后来拜佤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娜汉为师,一门心思钻研‘经纬之间’的技艺。”李宪兰展示着手中的布匹说,“佤族织锦,难在排线和挑花,织裙子要密实(mìshí),织围巾、披肩就不能太紧,要掌握好松软度。” 佤族织锦男装。岩勇(yányǒng)摄 2013年,李宪兰(lǐxiànlán)开始进行佤族织锦技能培训,希望让这项(zhèxiàng)古老技艺(jìyì)在当代焕发光彩。“以前,佤族织锦主要用于毯子、衣服、裙子,只满足自家所需。”李宪兰说,“2017年,一次到上海学习的机会,让我找到了方向(fāngxiàng)。回来后,我开始探索佤族织锦与皮料、土陶、金属的融合(rónghé),并试图在配色、品牌上做创新,推出符合现代(xiàndài)审美的产品。以前只能卖(mài)几十元的小挎包,现在通过改进,做工精细的能卖到四五百元。” 李宪兰(右)在教村民织布。云南省西盟(xīméng)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佤族织锦(zhījǐn)的传承创新,让更多人织出了幸福生活。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(fēi)遗工坊内,西盟县岳宋乡村民娜英正在熟练地使用织机。起初只会简单织锦工序的她(tā),通过多次参加培训,现在挑花等复杂工艺也能(néng)做得不错。目前,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工坊有织娘219人,带动(dàidòng)残疾人、留守妇女等群体年平均增收9800元以上。 参加佤族织锦技能培训的村民(cūnmín)在织锦。云南省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“以前,许多村民还在观望(guānwàng)。当看到产品卖得好,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(nǚxìng)开始参加培训。”李宪兰说,“只要有老百姓愿意学,我们都十分乐意为他们提供培训。”如今,香包(xiāngbāo)、化妆镜、胸针、冰箱(bīngxiāng)贴、抽纸盒……这些精致小巧的文创产品也(yě)颇受消费者喜爱。2023年以来,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4046万余元。 当月光(yuèguāng)爬上佤族织锦非遗工坊的(de)窗棂,梭子来回穿行发出的声音,仿佛吟唱着古老技艺在当代的生生不息。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6月(yuè)22日 10版) 来源(láiyuán)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云南西盟:经纬交织佤乡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